——新中國成立70年烏魯木齊城市建設事業發展成就回顧
地處西北邊陲的烏魯木齊,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多民族地區以及社會變革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幾度“春秋”,幾經滄桑,幾多變化。解放前夕,一窮二白;解放后,百廢待興;“大生產”、“大躍進”促進了城市工業、基礎設施的建設;50年代,借鑒、模仿內地城市規劃建設經驗和前蘇聯設計模式促進自我發展;1966-1976年間,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嚴重受阻;1978年改革開放之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快速發展期,特別是2009年以來,城市公用事業、市政設施逐步完善,城市交通、園林綠化、環境衛生等建設日新月異,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生態建設再上新水平,城市功能明顯提升。
經過70年的發展,烏魯木齊的城市建設從最初一片空白、償還歷史欠賬,解決城市生產和生活突出矛盾,幾經調整定位轉而向建設成為西部中心城市和綜合交通樞紐城市、面向中西亞的現代化國際商貿中心、多民族和諧宜居城市和天山綠洲生態園林城市的目標邁進。歷屆市委、市政府集中有限的資金進行大規模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基礎設施承載能力不斷提高,城市總體功能顯著增強,烏魯木齊城市建設進入了嶄新的歷史階段。
一、城鄉規劃日臻完善 城市架構拓展延伸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時,烏魯木齊(當時主要指迪化舊城)雖然是新疆的首府,卻是一個城市破敗、經濟落后的小城市。自1950年起,邀請專家指導、赴內地學習培訓開啟了繪制區劃圖、編制城市總體規劃的序幕。城市總體規劃幾經修改,近、遠期規劃不斷得以完善,1985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實施,較為全面地規劃了城市的居住、生活、產業、綠化、防災等設施布局,城市用地規劃采用了“集團式多中心”規劃方法,提出了“集團區”概念,打破了行政界限。2000年,在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和經濟體制轉軌的背景下,為適應市域內大型能源交通設施和兩個國家級開發區建設,城市形態呈“T”型。2014年,首府城市建設已步入快車道,中心城區用地發展向北拓展,空間發展策略為“南控、北擴、西延、東進”。2017年,建成區面積發展的腳步邁向農村,保護和增加城市濕地納入規劃藍圖。
1985年、2000年、2014年三輪城市總體規劃以及2017年修訂版城市總體規劃,經過四次調整和發展,烏魯木齊建成區面積由1949年的9.5平方公里增加至2018年的458.36平方公里,增加了47.3倍,年均增長5.8%。年末總人口由1949年的10.77萬人,增加到2018年的222.26萬人,增加了19.6倍,年均增長4.5%。高標準、高水平、大手筆地規劃建設,不僅提升了城市現代化功能、國際化水平,更擴大了城市規模和容量,以充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
二、基礎設施強勁壯骨 路網骨架初具規模
70年來,烏魯木齊從曾經一條馬路到如今縱橫交錯、四通八達,道路橋梁發展為城市經濟發展和市民出行條件改善做出了巨大貢獻。新中國成立初期,市區只有中心區的東、西、南、北“四大街”,5條路鋪有瀝青混凝土面層的道路長約4638米,其余道路大多為坎坷不平的礫石或砂土路,木樁、石墩木面結構的3座小橋連接著兩岸,“無風三尺土、下雨滿街泥”是當時真實的寫照。1951年成立了烏魯木齊筑路委員會,開始了城市道路的改造和建設。1953年,通往南疆的公路干線烏庫公路建成通車,后被列為216國道。1960年,建成連結內地的國道321線星(星星峽)伊(伊犁)公路烏魯木齊段,縱貫新疆東西,加強了新疆與內地的溝通聯系,對于繁榮烏魯木齊乃至東北疆沿線重鎮發揮了巨大的作用。1958—1960年間,鋪設部分道路瀝青表層路面、整修巷道,修建火車南站人行隧道、車站廣場、環形道路,新辟穿越市區的過境公路,城建總投資2486.27萬元,筑路投資占城建總投資的48.1%。
道路是城市發展延伸的骨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烏魯木齊道路建設進入了新階段。1966-1976年間遭受嚴重破壞、失修失養的道路都進行了翻新和改造。1998年,第一條全長22公里的南北向快速路——河灘路通車。2000年,進行城市交通改善,投資近22億元的外環路項目開工建設。2004年,第一條環形快速路——外環路通車,河灘路與外環路構成了烏魯木齊最早的快速路網骨架。2009年以來,按照“三環十五射”路網骨架建設要求,一大批道路交通建設工程陸續建成通車,極大地提高了首府車輛通行能力。“田”字路高架、外環路、繞城高速、阿勒泰路高架、烏奎連接線等工程相繼建成,改變了原來“南北不暢、東西擁擠、路網密度不均、道路功能混亂、通行能力較差”的局面,形成了現代化的城市路網格局,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迎來了歷史上最好最快的發展時期。
2018年,烏魯木齊已建成了涵蓋互通式立交、高架橋等在內的橋梁231座,與新中國成立初期的3座小橋已不可同日而語;實有道路長度2304.06公里,道路面積3367.70萬平方米,較新中國成立初期分別增加了1439倍和1940倍;境內等級公路里程達290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70公里。3條國道、3條省道穿過市區與全疆、全國及周邊國家相連,形成了連接內外、橫貫南北的以高速公路、國省道為骨架、二級公路為依托的公路網絡,為首府拓展空間、完善服務奠定了重要基礎,有效地提升了城市承載能力和綜合服務能力。
三、公用設施提檔升級 城市功能效應倍增
新中國成立初期,市政公用設施簡陋落后,失修失養情況嚴重,城市面貌長期未能擺脫混亂、落后狀態。1950年起,市政工程建設、公用事業發展突飛猛進,城市面貌發生了可喜變化;至1966—1976期間,又遭到極大的干擾和破壞;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才得以恢復發展;改革開放后,政府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地下綜合管廊等重點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城市供氣、供熱、供水、排水、污水、照明、垃圾處理等公用設施服務能力顯著提升。
城市供氣普及化:70年來,烏魯木齊的燃氣供應經歷了由單一的液化石油氣到液化石油氣、人工煤氣和天然氣三氣并存的發展過程。自1974年液化氣籌建起,單一依靠液化氣經歷了約20年的歷程。2018年,液化氣供氣總量50797噸,是1975年的754倍,年均增長16.7%。2002年液化氣供應達到約10萬噸的最高值,以后年份呈現遞減;人工煤氣作為燃氣供應的輔助方式,2003年最初供應量4億立方米,2009年達最高值93.13億立方米,之后銳減到每年供氣量不足2萬立方米;清潔又便捷的管道天然氣取代液化氣占據了主導地位的局面,形成了三種供氣方式并存的格局。
1991年,管道天然氣工程啟動,1998年底建成輸氣管道,2000年后,廣泛應用于居民生活、汽車、供熱等領域,特別是實施“煤改氣”工程以來,推動了燃氣行業的快速擴張。天燃氣供應總量從1998年的285.5萬立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31.29億立方米,用氣戶數從不足2萬戶增加到151.09萬戶,分別增長了1095倍和92.5倍,年均增速分別為41.9%和25.5%。
城市供熱集中化:70年來,烏魯木齊的供熱經歷了從火墻(火爐)取暖、單位自建鍋爐、分散采暖到統籌規劃、集中供熱的過程。新中國成立后,烏魯木齊逐步建設鍋爐,采用暖氣供暖的方式,但鍋爐房分散,熱效率差,引起煤資源浪費和污染環境問題。1978年起,在治理鍋爐的同時,推行聯片取暖,以減輕污染,節約能源。1983年起開始籌建集中供熱,1984年投資2860萬元始建第一個集中供熱工程——幸福路集中供熱站,供熱事業發展進入快速增長時期。2012年,歷時6個月總投資121億元的“煤改氣”工程改造完工,用燃氣替代了燃煤供熱,天然氣供熱面積占總供熱面積的比重增至76%。
2018年,集中供熱面積達1.8億平方米,較1985年的12.8萬平方米增加了1400多倍,年均增長24.5%。集中供熱已成為烏魯木齊供熱的主體,供熱能力大幅增強。
城市供水保障化:70年來,烏魯木齊供水從最初依靠井水、河水和少量泉水生活,到建自備水源、用上水質清潔的自來水,發展到建成引水工程。1958年,投資194萬元興建年供水總量12萬噸的第一座水廠;1959年到1978年,20年間僅建成了兩座小型水廠,日供水綜合生產能力為8萬立方米,然而城市人口已經較新中國成立初增加了10倍多,城市供水只能勉強維持。到1983年,又相繼建成了第三、第四兩座水廠,供水范圍擴大到水磨溝和哈瑪山地區。1989年至2004年,統籌安排,優先投資,開發新水源,建設新水廠,改造管網布局,先后建成了三處大型骨干水源工程,日供水綜合生產能力增至110萬立方米,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增至160升,緩解了供水緊張狀況。
供水總量從1958年的12萬噸增加到2018年的33694萬噸,增加了2807倍;用水人口從不足2萬人增加到284.67萬人,增加了140多倍。2018年,烏魯木齊自來水廠11個,日供水綜合生產能力167.6萬立方米,供水總量33694萬立方米,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87.79升,用水普及率100%。
排水能力增強化:70年來,城市排水經歷了從隨意潑灑、自行解決到有序排放、系統治理的過程,排水設施從極為簡陋的石砌陰溝改善為鋪設管網、興建污水處理廠。1959年,在北京路建成了第一條管徑500-600毫米的下水管道和四宮管道污水處理廠,結束了烏魯木齊沒有排水設施的歷史。到1985年,形成了以烏魯木齊河為界的河東、河西污水排放系統和自成體系的水磨溝至卡子灣、頭屯河區(八一鋼鐵廠至頭屯河)兩個以工業廢水為主的排放系統,排水管網建設初具規模,結束污水缺乏系統治理的落后歷史。2004年,總投資1536萬元完成西山片區主、次干道排水工程。“十一五”時期以來,烏魯木齊成立了城市供排水指揮部,供排水、污水處理、再生水利用管網及配套設施、污泥綜合處理處置及“智慧水務”等一系列城市建設均實現了統籌規劃、有序推進,為城市可持續發展和市民生活創造良好的涉水環境。
烏魯木齊排水管道長度從1962年的30.5公里增加到2018年的2256公里,增加了73倍。2018年,污水處理廠增加到11座、污水日處理能力92.5萬立方米、污水處理率達98.7%;再生水日生產能力49.5萬立方米。
城市照明美觀化:70年來,城市照明已由原來單一的道路照明逐步發展成集景觀照明和多功能于一體的城市美化照明,內涵和作用均得到了顯著提升,成為城市重要的基礎設施。路燈由新中國成立初的89盞單一的白熾燈發展到2018年的137.76千盞,增加了1547倍,燈型種類增加了幾十種,照明設施的數量質量都有很大的提高。2018年,安裝路燈的道路長度2107.44公里,占實有道路長度的91.5%。
四、交通建設成就斐然 交通樞紐地位凸顯
70年來,烏魯木齊交通建設成就斐然,交通基礎設施規模和服務水平均有顯著提升,居民出行方式逐步多樣化。城市交通在經歷大規模自行車交通、機動化水平快速提高、居民出行需求日益多樣化的發展歷程中,城市交通發展理念也逐漸清晰,綠色出行、公交優先的理念深入人心,確立了以大力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為核心的可持續發展城市交通理念。
城市路網互聯互通:新中國成立初期,市內僅有1條公交線路,騎毛驢和六根棍馬車是當時主要交通工具。轎馬車、皮包車、三輪車、摩托車、自行車等交通工具都相繼經歷了從盛行到逐步被取代的過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經濟要發展,交通要先行”、“要想富、先修路”的共識下,再次掀起公路基礎建設高潮,公路主干道進入以一級公路和大型立交橋為標志的新階段,公共交通網絡建設不斷完善,公交都市的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大。自2011年起,累計籌措2000多億元用于城市建設,“田”字路、BRT快速公交、蘭新高鐵及烏魯木齊高鐵新客站等重大工程相繼建成,地鐵、城際鐵路、國際機場四期加快推進,快速交通系統初具規模,現代綜合交通樞紐日臻完善。2018年,烏魯木齊完成公路旅客運量1083.06萬人次,貨運量19500萬噸,較新中國成立初期分別增長了154倍和1772倍,年均增速分別為7.7%和11.6%;公路客運周轉量17.26億人公里,貨運周轉量302億噸公里,較新中國成立初期分別增長了15倍和3751倍,年均增速分別為4.1%和12.9%。
城市公交便捷環保:2011年,BRT1號線破土動工,五年間陸續建成了9條BRT線路,市區部分路段設置了BRT專用車道、公交優先車道,形成了科學、合理、快速、便捷的公交系統,公交線網覆蓋面得到不斷增大。近年來,烏魯木齊以“公交都市”創建為契機,大力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公交車輛更新速度不斷加快,節能環保和更加舒適的車輛逐步充實到運營服務中,為廣大市民出行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同時,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互聯網+公交”的模式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市民出行的公交支付方式也日趨多樣化、便捷化,目前,烏魯木齊電子支付、電子公交卡、手機二維碼等公交乘車電子支付方式使用率達49.1%,公共交通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取得長足進展。
2018年,烏魯木齊公交運營線路211條,公交營運線路長度3503公里、分別較新中國成立初期增長了210倍、795倍;公路運輸工具114.75萬輛、城市公交車輛4382輛,平均每萬人擁有公交汽車12.51輛,較新中國成立初期分別增長了38萬倍、1460倍和44倍。出租汽車從1976年出租汽車公司正式成立時的10輛增加到2018年的13133輛,年均增長18.6%。
2014年,南起三屯碑北至烏魯木齊國際機場、全長27.6公里的軌道交通1號線開工建設,目前已全線通車,軌道交通不僅打通了由南向北的交通瓶頸,提升公共交通運力,為市民增添了一種安全、環保、便捷的出行方式,更讓烏魯木齊擁有了城市現代化的名片。
鐵路樞紐地位凸現:1961年,蘭州至鹽湖、哈密的直達旅客快車開通;1962年12月2日,蘭新鐵路鋪軌到烏魯木齊站,將烏魯木齊市與全國鐵路網連在一起。2002年,改擴建工程竣工,鐵路客貨運量大幅度增加,烏魯木齊火車站成為全疆鐵路的總樞紐和亞歐大路橋的重要組成部分。2013年,總投資25.77億元的烏魯木齊高鐵新客站開工建設,2016年投入使用,開啟了烏魯木齊至蘭州、烏魯木齊至西寧高鐵列車,結束了新疆沒有高速鐵路的歷史,進一步提升了烏魯木齊面向全疆乃至中、西亞的綜合交通樞紐地位。
2018年,烏魯木齊鐵路完成旅客運量1612.5萬人次、貨運量3464.57萬噸,較1963年分別增長17.1倍和15.5倍,年均增速分別為5.3%和5.1%;日均旅客發送量達4.42萬人次。完成旅客周轉量41.79億人公里、貨物周轉量99.68億噸公里,較1963年均增長13倍,年均增速均為5.0%。
民航發展突飛猛進:地窩堡機場始建于1939年,原為中蘇民用航空機場;1971年,投資近8000萬元對烏魯木齊機場進行改擴建,至1983年全部結束,占地10000平方米的T1航站樓建成啟用,烏魯木齊國際機場成為國家門戶機場以及歐亞非航路的備降機場;1994年至2000年的六年間,投資約25億元進行改擴建,4.5萬平方米的T2航站樓及其他附屬設施建成并啟用;2007年至2009年,投資近28億元進行機場三期改擴建,T3航站樓建成。2011年,烏魯木齊機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萬人次,2016年,突破2000萬人次,標志著烏魯木齊機場迎來新一輪的黃金發展期。
目前,烏魯木齊國際機場已開通運營航線238條,國內開通197條,國際(地區)開通41條。與21個國家、33個國際(地區)城市、82個國內城市與烏魯木齊通航,“疆內成網,東西成扇”的網絡布局基本形成,構建形成輻射全疆、面向國內和中亞的區域綜合交通樞紐。2018年,烏魯木齊國際機場客運量、貨運量分別為1181.43萬人次和7.33萬噸,較新中國成立初期分別增長了4725倍和732倍,年均增速分別為13.2%和10.2%;客運周轉量、貨運周轉量分別為308.42億人公里和2.78億噸公里,較新中國成立初期分別增長了1.3萬倍和1634倍,年均增速分別為14.9%和11.5%。
五、園林綠化日新月異 人居環境持續改善
70年來,烏魯木齊從缺樹少綠到步步美景,城市綠化從單一綠化到綠化美化并重,城市面貌脫胎換骨,人居環境向宜居宜業邁進。新中國成立之初,市區園林綠化基礎十分薄弱,城周荒山禿嶺,街道樹木稀少,市內僅有一座年久失管的公園。50年代開始,發動市民從市內人行道樹的栽植和烏魯木齊河兩岸的綠化開始,開展大規模的全民植樹造林。2000年以后,烏魯木齊通過積極加快荒山、城區、庭院綠化,推進道路、公共和荒山綠化,實施中心城區“見縫插綠”工程,深入推進了以園林綠化為重點的生態環境建設,打造出了“林中有溪、園中有水、清水繞城”生態格局。1987年,建成區園林綠地面積突破2000公頃,達2039.3公頃;2009年,突破10000公頃,達10601公頃。2018年,建成區園林綠地面積增至17692公頃,公園面積增至1103公頃,分別較1957年增長了155倍和77倍;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建成區綠地率及綠化覆蓋率分別為12.7平方米、38.6%和41.9%。
70年來,烏魯木齊生活垃圾清掃、收集、運輸系統基本形成,機械化水平大幅提高。垃圾收運方式已由過去的敞開式收運基本轉變為密閉式收運、由小型車輛直接收運轉變為經轉運站壓縮后由大型車輛高效運輸的模式,壓縮式垃圾收運車得到普遍使用,城市生活垃圾收運的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新中國成立初期,垃圾污水隨處傾倒,街巷一片臟亂;城市垃圾清運采用馬車走街串巷,挨門收集的方式,直到1952年之后,才成立了擁有18輛馬車的清潔隊,改變了環境衛生既無專管機構,也無專職工作人員的局面;之后,通過結合愛國衛生運動,積肥支農等活動的開展,垃圾清運方式也由一次收運改為二次轉運,改善了城市垃圾處理方式,提高了城市垃圾處理能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烏魯木齊先后建成了6個垃圾場、坑道式大型垃圾轉運站,陸續購置街道清掃車、清掃保潔車、裝載機、自卸車,建立公共廁所,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環境衛生狀況得到徹底改觀。黨的十八大以后,以“五城同創”為契機,城市環境衛生進一步改善,市政道路和設施的科技管養水平再一次得到了提升。
2018年,烏魯木齊建成生活垃圾轉運站64座,公共廁所784座,機械化清掃作業率達到64.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9.97%。擁有環衛專用車輛4296輛、道路清掃保潔面積3367萬平方米、生活垃圾清運量162.44萬噸,分別較1964年增長171倍、16倍和3248倍。
六、組合出拳治理污染 幸福指數極大提升
70年來,城市環境經歷了污染不嚴重、嚴重、治理、減排、打響藍天保衛戰等一系列的過程。新中國成立前,城區人口不多,工廠極少,環境污染尚不嚴重。50—60年代,大力發展鋼鐵、煤炭、石油、化工等工礦企業,但設備陳舊、工藝落后,對廢氣污水的處理重視不夠,導致環境污染日趨嚴重。70年代末,環境和保護工作起步,對進行大氣、水體和噪聲開始進行管理,政府開始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并通過推行鍋爐改造和聯片取暖,以減少污染和能源消耗。80年代,烏魯木齊開始開展以治氣為主,保護水源為重點,氣、水并舉等一系列環保措施,對城市環境實行綜合整治。90年代開始,烏魯木齊大氣污染治理工程進一步深入推進。
“十二五”時期,是烏魯木齊環境治理力度最大的一個時期。這一時期烏魯木齊開始強力推進大氣污染治理,加快重點區域和重點污染企業專項整治,推動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全覆蓋,落實區域聯防聯控措施,從根本上解決冬季大氣污染問題。2012年,烏魯木齊啟動的“煤改氣”工程,籌資121億元對中心城區所有燃煤供熱設施進行“煤改氣”,這一工程是目前國內最大規模的清潔能源置換行動,僅用半年時間就完成了1.29萬蒸噸改造任務,改造規模和建設速度創造了全國清潔能源改造新典范。在全國尚屬空前,這一工程的實施,也使烏魯木齊成為了全國首個氣化城市。2012年,烏魯木齊空氣質量優良率達86%,創1995年有記錄以來最好成績,冬季首府再現藍天白雪。
這一時期,烏魯木齊還通過全面實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重點工程減排、重點污染企業搬遷、關停城市周邊小企業;擴大“煤改電”、“電采暖”面積、加大揚塵污染管控;運輸車輛密閉改造、道路濕法保潔、整治砂場料場揚塵,關停取締大型堆煤場;小企業整治、關停、搬遷;餐飲企業實施清潔能源改造;關停小煤礦、砂場、攪拌站;機動車環保標志分類管理等一系列“藍天行動”,讓烏魯木齊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市民的幸福指數有了極大提升。
2018年,烏魯木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優良比例為91.7%;重點監管河湖、湖庫水質優良比率達75%;空氣質量達標天數255天,空氣質量達標率達69.9%。萬元GDP能耗由2012年的1.77噸標準煤/萬元下降到2018年的1.05噸標準煤/萬元,萬元GDP能耗大幅下降。首府因此榮獲2014年住建設部頒發的“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同年被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同時被評為“全國首批生態文明典范城市”,創造了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區建設園林城市的成功范例。
回眸新中國成立70來,烏魯木齊城市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城市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居民生活環境明顯優化,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社會的健康持續發展。展望未來,我們又將踏上一段新的征程,在黨中央和自治區黨委的關懷下,烏魯木齊將不斷加快新型城市化進程,繼續加大對城市基礎建設、居住條件改善、環境綠化、污染治理等眾多民生領域的投資和建設改造力度。我們相信,烏魯木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進一步增強,一定會為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提供更為強大地動力。
新疆烏魯木齊統計信息網